发挥德育课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杨芸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闻明于世。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光荣传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任务艰巨,工程浩大,靠什么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无不需要用艰苦奋斗的作风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从而实现宏伟的理想目标。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国家未来的主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就要靠他们来实现,但目前中学生情况堪忧。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的巨大进步,随着经济增长,一些成长在较优越的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人,缺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表现在:
生活作风上,挥霍无度,铺张浪费,滋生享乐主义倾向。如我所带的美术(2)班45位同学,没有佩带手机极少数,有的同学甚至一个月的手机费用就要花费100~200元;零食不断,班级购买了一只一米多高的大垃圾桶,每天2节课不到就满满的一桶,倒垃圾的同学直喊吃不消;同学过生日,互相送礼,大摆宴席,送礼送少了还不好意思;盲目攀比,比吃、比穿,比戴、比名牌;等等现象,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要钱,于是,有的同学为了赚钱无心学习,逃学,晚上去练摊,个别女生开始结交社会青年,极个别的瞒着家长作台,以满足那可怜的虚荣心。
学习上,缺乏意志力,怕吃苦,有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原本差,高中教材更深更难,更需要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能完成,用他们的话说,“学习太苦了”,学习上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作弊现象普遍,可是老师们议论,作弊的同学还算是想好的同学,部分学生连作弊都懒得了。
劳动上,缺乏劳动观念,打扫卫生有偷懒的,有逃跑的,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会劳动,现在中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在家处于众星捧月之势,被伺候惯了,我曾经在班级做了个调查,在家承担一定家务劳动的同学只有两人。
思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中学生中颇有市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中学生中出现种种现象正是以上思想在行为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关系的复杂情况决定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必然出现复杂情况,中学生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的缩影。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使为集体,为公和为个人,自私的思想有存在基础。
社会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勤劳致富,依法致富思想发展,剥削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也在滋生。
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人注重效益,勇于参加竞争,奋发进取,但又使得一些人对货币的追求、崇拜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有人把市场经济庸俗为钞票经济,金钱拜物教。
以上各种现象鱼龙混杂,对涉世不深缺乏辨别力的中学生怎能不产生影响。 这给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这些现象有其深刻社会原因,改变这一影响,不是一蹴而成,我们的任务是通过限制,教育,引导将这些消极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思想道德的转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使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要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切实可行有效的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做为一名政治教师,又是班主任,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做了些尝试。
一.结合生活与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艰苦朴素是艰苦奋斗的重要内容。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经济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教学内容中,都应不失时机的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首先在思想上,要学生明确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是靠创造,二是靠勤俭节约。从某种程度上说,勤俭节约也是一种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获得,既要开元,又要节流。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关内容时,我介绍了沃尔玛公司创始人的创业史,讲他是从借钱组建了“一元便利店”开始立业的,怎样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强调他非常的节俭,尽管后来成了亿万富翁,他还仍然住原先的旧房子,仍然开以前的旧车子,正是这种勤俭建业的精神才使他最终功成名就。
然后我组织同学讨论了两个问题,1、你计算过每月的零用钱吗?请计算一下。结合自己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坚持适度消费? 2、家庭消费与社会无关吗?
因这个问题与同学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都表示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多数同学自己一个月的零用钱得上百元,最多的同学500元/月,也有300元/月,即平均10元/天,有的同学说父母虽然给零用钱,但自己很省,留下来买学习用品,有时学费也用自己的钱交;有的同学很惭愧自己一月的零用钱干掉下岗父母每月收入的近1/3,父母省吃俭用,可能半年用不到自己一月的花销;也有的同学表示自己很不懂事,父母双下岗,自己为了不在其他同学面前失面子,硬缠着父母给自己配了手机,而且每月还要交手机费用,并表示明天就报停,也为父母减轻负担。大多数同学表示以后要少吃零食,把钱节约下来用在正当的地方。
同学们谈的很朴素,也很诚恳。我对勤俭节约消费正当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对反省自己行为的同学我也给予了表扬,指出,消费应与家庭收入的状况相适应,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消费水平也不同,同学之间不能盲目攀比,即使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也不能铺张浪费。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要坚持适度消费,我们很多同学总以为个人消费与社会国家没有关系,我出示了几组数据给大家看,全国13亿人口,每人浪费1粒米,1度电,就是巨大的数字,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8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我们没有条件可以高消费,高享受,只有提倡适度消费,即使我们将来富裕起来,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受,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民族是毫无希望的。任何一位有志青年,都应把握自己,继承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并召全班同学从今天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同学们互相监督,今天同学们虽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但我相信你们说的是心理话,究竟有没有触动,我就看班级的大垃圾桶了,同学们都笑了。生活委还站起来,提议同学们把喝完的易拉罐、塑料瓶收集起来,卖掉后充作班费,或积少成多捐给福利院,虽然钱少,但是全班同学的心意。这个提议,得到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不管怎么说,以后,班级1米多高垃圾桶里的废纸多了,食品包装袋确实少了。而且同学们非常细心的把他们画过的废旧不用的铅画纸收集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积累起来给班级的特困生买画笔等。
二、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艰苦奋斗不仅是生活上的俭朴,更是一种精神风貌,是顽强奋斗、锲而不舍克勤克俭、迎难而上,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精神境界。中学生可塑性还很大,抓住时机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常识“内因外因”“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特别是下册“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等内容,都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围绕着这方面的内容,针对学生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劳而获思想有一定市场,我利用班会课,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由“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的理想”“走进理想”“社会实践”四个专题组成。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变老师的单边说教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人,崇拜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其次,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第三步,请学生谈谈你打算怎样克服障碍实现理想。第四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学生们兴趣盎然,谈起自己崇拜的人眉飞色舞,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董媛崇拜比尔·盖茨,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发明创造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他为世界创造了价值,他自己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介绍了盖茨如何历经艰难建立微软公司,最终成为世界大富翁。
姜超同学的专业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她最崇拜梵高,不仅带来了梵高的作品给大家欣赏,介绍了他拼搏奋斗的历史,还带来了梵高自传,读了其中最使她感动的句子。
男生崇拜篮球运动员的多,女生崇拜影视歌星的多。贺然介绍了篮球飞人乔丹从小怎样艰苦训练,如何敬业,最终一举成名。江思敏介绍了词曲歌三栖明星马来西亚歌手十几年如一日,不停的写,终于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同学们通过热烈的交流,得出了“艰苦奋斗是一切有志者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经过艰苦奋斗,从困境逆境中冲出来,而铸就的辉煌,那种坐享其成,指望一举成名,或是陡然暴富的人是没有的。成功意味着十倍、百倍的努力。最后同学们高唱着“真心英雄”,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歌声中结束了第一次专题。
在第二和第三个专题中,同学们意气风发憧憬着未来,无不认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在谈到目前最大的障碍时,都提出学习上不能坚持下来,经常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能善始不能善终。随后个人也针对自己的毛病提出克服惰性的办法。有人提出要确立目标矢志追求,有人说自己玩心太重,要克制自己。有人说要靠强制力,明天开始让父母监督自己。最后我特别强调了坚强的毅力来源于主动的调节。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毅力和性格气质密切相关,而气质与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有消极的一面。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固执,只要看准了一件事,就坚决做到底,那么在选择做与不做要慎思,但有的同学性格比较温顺,但容易改变主意,耐心不强,在我们可能打退堂鼓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敲警钟,经过反复调节,定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希望我们每位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具有毅力和耐心,具有百折不挠,披荆斩棘的精神,去勇攀科学高峰。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点。
劳动是青年人实现理想,崇高目标的社会性活动。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劳动,离开了与社会、集体、他人的联系,那么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劳动是个十分艰苦和复杂的社会性活动,每一次劳动都会遇到新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次劳动本身的劳动强度又需要付出艰苦的代价,这对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历练。
积极促使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包括家务劳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促使学生利用寒暑假打打短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
学生不参加家务劳动主要是家长原因,于是我发挥班主任的优势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务必配合学校教育,安排学生一定的家务劳动。除此以外,发挥专业技能组织学生为居委会,街道出黑板报,布置橱窗;为幼儿园布置教室,设计制作教具;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党员义务劳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到农村参加盆栽移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支持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玻璃厂为制好的玻璃工艺品绘制图案,在苏果超市为厂家分发赠品。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愉悦。这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要珍惜父母、自己的劳动,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在劳动中经受历练,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
总之,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发挥政治课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杨 芸
南京市东方艺术学校
二○○三年十二月
